推動種業進步 造福世界人民
發布時間:2020-03-10 15:39 |
瀏覽次數:0次 |
審定編號:皖麥2011001 |
申請者: |
育種者:宿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|
品種來源:煙優361(來源于山東煙臺農科院)×宿1264(來源于宿州市農科所) |
主要特征特性:半冬性,幼苗半匍匐,葉細長,深綠色。旗葉短小、上沖。穗紡錘型,長芒,白殼,護穎橢圓形,穎肩方形,穎脊明顯。籽粒白色、卵圓形、半角質。冬季抗寒性中等,春季起身拔節遲、抽穗晚,對春季低溫較敏感。2007-2008、2008-2009兩年區域試驗表明,全生育期227天左右,較對照品種(皖麥50)遲熟1天。株高87厘米左右,與對照品種相當。畝穗數為42萬左右,穗粒數34粒左右,千粒重46克左右。
抗性表現:經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,2008年中抗赤霉病(平均嚴重度和抗級2.10MR),中感紋枯?。ú≈负涂辜?6.36MS)、白粉?。ú〖壓涂辜?MS)和葉銹病(病指和抗級70MS),高感條銹?。ú≈负涂辜?0HS);2009年中感白粉?。ú〖壓涂辜?MS),高感赤霉?。ㄆ骄鶉乐囟群涂辜?.50S)、紋枯病(病指和抗級55.63S)、條銹?。ú≈负涂辜?5HS)和葉銹?。ú≈负涂辜?0HS)。
品質表現: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(哈爾濱)檢驗,2009年品質分析結果,容重804克/升,粗蛋白(干基)14.32%,濕面筋28.8%,面團穩定時間10.2分鐘,吸水率57.9%,硬度指數56.7;2010年品質分析結果,容重812克/升,粗蛋白(干基)15.28%,濕面筋32.1%,面團穩定時間4.4分鐘,吸水率61.9%,硬度指數62.6。
產量表現:在一般栽培條件下,2007-2008年度區試畝產616公斤,較對照品種增產3.6%(不顯著);2008-2009年度區試畝產569公斤,較對照品種增產9.8%(極顯著)。2009-2010年度生產試驗畝產476公斤,較對照品種增產7.5%。
適宜推廣區域:淮北區(不含沿淮區)。
注意事項:在不同使用條件下,宿553抗性、品質和產量表現都可能有所不同。建議推廣者進一步做好宿553在推廣地區的示范和技術指導工作,向使用者說明宿553在推廣地區使用存在的抗寒性、抗倒性、抗病性等方面的遺傳性缺陷,告知使用者適宜的栽培技術和正確防治有關病蟲草害的方法。
審定編號:國審麥2011006
選育單位:宿州市農業科學院
品種來源:煙農19/宿1264
特征特性:半冬性晚熟品種,成熟期平均比對照周麥18晚熟1天左右。幼苗半匍匐,長勢壯,葉細長,分蘗較強,成穗率一般。冬季抗寒性中等。春季起身拔節快,兩極分化快,抽穗晚,抗倒春寒能力較弱。株高87厘米,株型偏緊湊,旗葉短小、上沖。莖稈彈性一般,抗倒性較差。耐旱性中等,較耐后期高溫,葉功能期長,灌漿快,熟相好。穗層整齊,穗多穗勻,穗小,結實性一般。穗紡錘型,籽粒半角質,較飽滿。畝穗數41.9萬穗、穗粒數32.5粒、千粒重43.4克??共⌒澡b定:高感條銹病、葉銹病、白粉病、赤霉病、紋枯病。2009年、2010年品質測定結果分別為:籽粒容重798克/升、802克/升,籽粒硬度指數59.1(2009年),蛋白質含量14.21%、14.33%;面粉濕面筋含量30.9%、31%,沉降值40.3毫升、42.5毫升,吸水率59.6%、54.0%,穩定時間7.9分鐘、7.2分鐘,最大抗延阻力453E.U、415E.U,延伸性182毫米、172毫米,拉伸面積107平方厘米,96平方厘米。品質達到強筋品種審定標準。
產量表現:2008~2009年度黃淮冬麥區南片冬水組品種區域試驗,平均畝產531.5千克,比對照周麥18減產0.7%;2009~2010年度續試,平均畝產522.9千克,比對照周麥18增產4.1%。2010~2011年度生產試驗,平均畝產535.1千克,比對照周麥18增產2.3%。
栽培技術要點:1.適宜播種期10月10~20日,每畝適宜基本苗12萬~18萬苗。2.注意防治條銹病、葉銹病、白粉病、紋枯病、赤霉病。
審定意見: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,通過審定。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,安徽省北部、江蘇省北部、陜西省關中地區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。高水肥地注意防倒伏。在倒春寒頻發地區注意防止凍害。